1.眉下添眉的典故
2.古文中四字成语解释及出处
3.成语浪漫不羁的出处是
4.《庄子》中的20个成语典故
5.落花流水出处与典故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啥子意思?
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成语出处: 唐·柳完元《临江之麋》:“麋离家,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和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安步当车
ān bù dàng chē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
bù èr fǎ mén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式。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清宫外史》下册)
暗室不欺
àn shì bù qī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三)
匕鬯不惊
bǐ chàng bù jīng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与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笔大如椽
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和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之势力及其影响》)
笔下生花
bǐ xià shēng huā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
不蔓不枝
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鲁迅《做古文与做老好人的秘诀》)
赤子之心
chì zǐ zhī xīn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低唱浅斟
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
焚骨扬灰
fén gǔ yáng huī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特别仇视。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焚膏继晷
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单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悬崖勒马xuán yá lè mǎ 成语典故: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成语出处: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成语例句: 您铸成大错在前,已经对不起天地祖宗,赶快悬崖勒马吧!(华而实《汉衣冠》三) 朝三暮四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例句: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今年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成语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成语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成语例句: 姜三膘子一辈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茧自缚zuò jiǎn zì fù 成语典故: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向自己找麻烦。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成语例句: 大家需要制定必备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作茧自缚,捆住自己的手脚。 重蹈覆辙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语典故: 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从头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成语出处: 《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成语例句: 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重熙累洽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语典故: 熙:光明;洽:谐与。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 成语出处: 汉·班固《东都赋》:“至乎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张铣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典故: 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断章取义duàn zhāng qǔ yì 成语典故: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和原意不符。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成语例句: 宋人攻击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壹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对酒当歌duì jiǔ dāng gē 成语典故: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成语出处: 汉·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成语例句: 尽都是把手为话,对酒当歌,郑州浪汉委实多。(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谀谄媚ē yú chǎn mèi 成语典故: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给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给人讨好。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堕甑不顾duò zèng bù gù 成语典故: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成语出处: 《后汉书·郭泰传》:“客居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奉天承运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语典故: 奉:遵照;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成语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妇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语典故: 仕:仁慈。少妇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例句: 吴王有妇人之仁,而无丈夫之决。(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 成语典故: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成语出处: 宋·文天祥《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成语例句: 背书背不出,“老师”往往娇嗔,自然骂得人下不了台,而张曜甘之如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语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成语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草木》:“甘瓜蒂苦,天下无全美也。”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典故: 邯郸:战国时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差点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和?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语例句: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含英咀华hán yīng jǔ huá 成语典故: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成语例句: 短小、精炼、深刻的文章,值得人们含英咀华。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成语典故: 好:喜爱;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成语出处: 《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成语例句: 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秦牧《画蛋·练功》)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典故: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解析考虑。 成语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壹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成语例句: 读书要善于考虑,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狐虎威hú jiǎ hǔ wēi 成语典故: :借。狐狸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和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例句: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蒙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成语典故: 毁:破坏,毁坏;纾:缓与,解除。捐献全部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年》:“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楚国之难。” 成语例句: 某等愿从众志,毁家纾难,兴复宋室。(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 成语典故: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高洁。 成语出处: 南朝·宋·《芜城赋》:“东都妙姬,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眉下添眉的典故
厚德载物的意思是形容人的品德十分高尚,能够如广袤的大地一般包容万物,具有特别广阔的胸襟和涵养。
自古到现在,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与信念,而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并且视为育人律己的一条光辉典则。宽容是博大的胸怀,是仁慈。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对于人生,可能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面对。
成语出处
先秦《易经·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成语造句如下:
1、我国传统文化所蕴涵的厚德载物的精神境界,一直以来都是读书人们的追求。
2、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这两种文化含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贵的精神财富。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大字早已经融进了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的骨血当中。
4、这次的国际探讨,充分地将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博大襟怀向展现了出来。
5、他数十年秉承厚德载物和龙马精神,终于让整个公司闯进了世界一百强。
6、厚德载物,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7、人应具备谦下之德,方能厚德载物,包容万物。
8、“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学子,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与人类的进步奋斗不止。
9、中国哲学中的“自强不息”、“复德载物”、“天人合一”思想,可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概
括。
10、“厚德载物诚信经营”中体国训会以强大的责任心与优良的产品服务大家的客户。
11、张代年认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与主要表现。
1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古文中四字成语解释及出处
眉下添眉的典故如下:
眉下添眉,汉语成语,拼音是méi xià tiān méi,意思是在眉毛下面再画一道眉,比喻多余重复。出自《四书评·大学》。
成语出处:
明·李贽《四书评·大学》:“则第一章释‘明明德’,第二章释‘新民’,是本来已释过了,何必又释‘本末’?无乃眉下添眉耶?”
成语解释:
眉下添眉,成语,内涵是在眉毛下面再画一道眉。比喻多余重复。
眉下添眉的成语经历: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合称,是封建时代科考的必读教科书,也是世代传承的国学典范。《四书评》是李卓吾的名著,从新的角度对儒学典范作出振聋发聩的评释,成一家之言,堪称典范。此书以清代康熙刻本为底本,影印线装宣纸装帧。
扩展资料:
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壹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壹个经历或者典故。
有些成语本就是壹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不同差异。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与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我们都了解,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与典故,并且运用程度等于高的用语。
成语浪漫不羁的出处是
1. 四字成语 解释及出自典故
人才济济:济济:众多的样子。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 处 《书·大禹漠》:“济济有众,咸听朕命。”
原原本本 :重新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所有起因与整个过程,一点不漏。
出处: 汉·班固《西都赋》:“元元本本,殚见洽闻。”
朝朝暮暮:这个词常用在表达男女情爱的诗词中,比如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意思是说:只要两单人的爱情长久、坚贞,不一定要整天厮守在一起。
不紧不慢:不急也不慢。指不慌不忙的样子。
不拘一格:不局限于一种规格和要求。
不可估量:无法计算。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清点,无法计算。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不求甚解: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理解。甚,很,特别。
不要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
不要置疑:不要许有啥子怀疑,指真正可信。
不甚在意:不太在意,不如何在乎。
不胜其烦:忍受不了某种麻烦。胜,禁得起。
不速之客: 没有经过邀请而突然到来的客人。速,邀请。
不惜代价:为达到某种目的不惜一切物质或精力。
不言而喻:不用说就能明白,形容道理(情况)明摆着。喻,知道,明白。
不翼而飞:没有翅膀却能飞,比喻东西突然不见了。
不由分说:不要分辩。不由,不听从,不要许。分说,辩白。
不约而同:没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见解或行动一致。
不折不扣 :一点也不打折扣,完完全全;十足。
2. 文言文四字成语锦集及解释你的意思是出自文言文的成语吧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姿势而得到新的认识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今年。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给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今年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试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今年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3. 有哪些含有古文意思的成语(4字)1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壹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
[译文]郑国有壹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壹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
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抓紧跑回去拿底样。
等他赶过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啥子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壹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
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2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负也。” [译文]郑国有壹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壹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
他匆忙走到走到集市上去买鞋子时,忘记把量好的尺码带在自己身上。他拿起鞋子,才想起,说:“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
于是,抓紧跑回去拿底样。等他赶过来时,集市已经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
有人问他说:“你为啥子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3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亥郸忿肝莜菲冯十辅姜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黔——音钱,就是黔州,在现今贵州省境内。 庞然——庞,音旁,庞大,形体或数字很大。
庞然,身体高大的样子。 应应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骇——音害,惊骇,就是恐惧的意思。 遁——音盾,逃遁,跑开、逃避的意思。
搏——音脖,搏斗,就是双方对打。 狎——音狭,表示亲近但态度浪漫、不庄重。
踉——音狼,踉跄,乱步行走的样子。 喊——老虎跑哮、大叫的声音。
柳宗元——人名,生于公元七七三年,死于公元八一九年,是我国唐代著名的大作家,著有《柳河东集》。 4 “夸父逐日” 出处:《山海经·海外北经》古文 原文:夸父和日逐走①,入日②。
渴,欲得饮,饮于河、渭③;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④,道⑤渴而死。
弃其⑥杖,化为邓林⑦。 翻译:夸父和太阳相逐而跑,进入了太阳的光轮。
他很渴,想要喝水,在黄河、渭水边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就到北方的大湖去喝水。还没有到,就在路上因口渴死了。
被他丢弃的手杖,化作了一片桃林。 注释;①逐走:互相竞赛,相逐而走; ②人日:进入了太阳的光轮; ③河、渭:黄河与渭水; ④至:到; ⑤道:名作状,在路上; ⑥其:代词,此指代夸父; ⑦邓林:桃林。
对我有帮助。
4. 四字成语锦集及解释安营扎寨 安心乐意 冷若冰霜 暗度陈仓 苦海无边 道高一尺 威信扫地 寸心千古 乘热打铁 乘人之危 乘胜逐北 乘坚策肥 乘胜追击 乘势使气 乘坚驱良 乘伪行诈 乘时乘势 乘隙捣虚 乘隙而入 乘龙快婿 出处殊途 狗肺狼心 逞强好胜 狗吠之警 狗吠之惊 乘顺水船 乘利席胜 乘鸾跨凤 乘其不备 乘龙配凤 乘间投隙 乘龙佳婿 乘间伺隙 天授地设 长枕大衾 东道之谊 乘其不意 山光水色 同敝相济 山崩水竭 授柄于人 使心用幸 如蒿 神焦鬼烂 首尾相卫 杀身报国 妄自菲薄 收园结果 乘间抵隙 成群集党 冲锋陷坚 铁狱铜笼 深沟壁垒 伺瑕导蠙 死生荣辱 深山穷林 通宵彻昼 丧胆亡魂 首尾相继 人怨天怒 神摇目夺 虱多不痒 歪不横楞 同类相求 杀身成义 逆子贼臣 天崩地解 身不遇时 同心共胆 殊涂同致 顽皮贼骨 撒泼打滚 顺风扯帆 齿牙馀论 不便水土 成群结党 不辨真伪 闭口捕舌 鼻塌嘴歪 成家立计 不耻最后 并容徧覆 变色易容 成帮结队 成群打伙 逆坂走丸 守先待后 深山穷谷 买爵贩官 撒科打诨 攀车卧辙 扫地无余 条分节解 深沟固垒 死有余罪 批亢抵巇 扫穴擒渠 挑精拣肥 深雠大恨 深仇宿怨 言之无物 势穷力蹙 贪求无已 铜打铁铸 铜盘重肉 食案方丈 食不暇饱 神怒人怨 数黄道白 说短道长 弯腰捧腹 剜肉成疮 剜肉做疮 顽皮赖骨 晚节不终 析微察异 食甘寝安 神枢鬼藏 死心搭地 人心丧尽 死模活样 死骨更肉 阋墙谇帚 率土宅心 同声相求 神施鬼设 同日而论 神运鬼输 神不附体 太平无事 同恶相济 同恶相助 死心落地 神情不属 赏信罚必 赏贤罚暴 拈毫弄管 杀衣缩食 山崩川竭 山崩海啸 出乖弄丑 不可胜道 出何典范 齿牙馀惠 出丑扬疾 鸱视狼顾 敝帚自享 迟疑不断 迟疑观望 鞭擗给里 敝绨恶粟 鞭辟着里 兵不接刃 不刊之书 不茶不饭 不痴不聋 避强打弱 避强击惰 避强击弱 不断如带 成群逐队 闭合思过 不差毫发 成则为王 抠心挖血 黏皮着骨 贪夫殉利 披沥肝膈 瓦查尿溺 望风希指 甘旨肥浓 身退功成 肝胆胡越 谈优务劣 同气相求 贪吃懒做 铁绰铜琶 说长话短 人自为政 旁门邪道 高官尊爵 赏高罚下 提纲振领 山崩地塌 刻骨仇恨 水火不避 批砉导窾 亡国之声 大呼小喝 神道设教 收视反听 山枯石死 噬脐无及 使心别气 外方内员 改弦易调 忍辱含羞 亡魂失魄 使心作幸 使性傍气 束带结发 水火兵虫 头痛额热 手高手低 探头缩脑 盈野 同尘合污 人言籍籍 深山长谷 含瑕积垢 顽父嚚母 拈酸吃醋 首身分离 完名全节 神牵鬼制 时乖运乖 如蓺 拔树搜根 束杖理民 殊形诡状 没法奈何 搔着痒处 调停两用 守正不桡 势穷力竭 剜肉生疮 束蒲为脯 手不停毫 手脚无措 赏劳罚罪 首足异处 束手缚脚 山肴海错 说短论长 慎终承始 天崩地坍 闭门墐户 不瞅不睬 成团打块 成年古代 敝盖不弃 逞怪披奇 成日成夜 兵不污刃 诚心正意 兵多者败 避凶趋吉 不经之说 闭合自责 闭门却轨。
5. 四字成语来源解释功成名就
成语释疑: 功:功业。就:达到。功绩取得了,名声也有了。
成语出处: 《墨子·修身》:“功成名遂,名誉不可虚。”
旗开得胜
成语释疑: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最初,就取得好成绩。
成语出处: 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四折:“托赖主人洪福,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指日成功
成语释疑: 指不久即可成功。
成语出处: 元·高文秀《襄阳会》第三折:“觑曹操易如反掌,克日而破,指日成功。”
一蹴而就
成语释疑: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成语出处: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6. 中学生四字成语锦集及解释拼音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狂风暴雨:猛烈的大风,突然而猛烈的大雨。 勃勃生机:精神旺盛而有活力。
座无虚席:坐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意想差点:事先没有想到或料到。
惊心动魄:形容向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零七八碎:比喻零碎相对小的事情或事物。 万象升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发生新的变化。
张灯结彩:将灯笼与彩色的绸布悬挂起来。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能歌善舞:即能唱歌又能跳舞。 别无所求:没有多余的标准。
蜂拥而至:象蜂群似的拥挤的来到这里,比喻人相对多。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回来)。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重于泰山:比喻死得很伟大。
轻于鸿毛:比喻死得不值得。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好劳动。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给荒野逃去。 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壹个挨壹个地接连着(走)。
满不在乎:根本不在意。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闻所未闻:从未听到的。 和世隔绝:和世界上的人与事都断绝来往。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与效果。 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壹个,还有壹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了解它的发展趋给或问题的实质。
嫦娥奔月: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女神。 炎黄子孙:指中华民族的子孙。
积劳成疾:长期经受劳累而患病。 风华正茂:风与才华正旺盛。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饶有乐趣:丰富而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百炼成钢:比喻久经锻炼成为坚强的英才。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意见与情商,使收效更多更好。 独出心裁:构思筹划,别具一格,和众不同。
不耻下问:形容虚心好学。 发愤图强:下定决心谋求发展。
群策群力;形容集中群众的情商与力量。 举一反三:比喻善于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接触同类事物,由其类推出通晓其他事物。 坚持不懈:坚持究竟,毫不松懈。
革故鼎新:革除旧的,建立新的。 实事求是: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
精益求精:指对某种技能或学术的追求。 标新立异:指特意创新和众不同,又指故意提出新奇主张。
各抒己见:各单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古代的优秀遗产,使它为今日服务。
舍本逐末:比喻做事不抓住主要问题,而思考细枝末节。 迎难而上:遇到困难不退缩。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狂风暴雨:猛烈的大风,突然而猛烈的大雨。
勃勃生机:精神旺盛而有活力。 座无虚席:坐位没有空着的,形容观众、听众或出席的人很多。
意想差点:事先没有想到或料到。 惊心动魄:形容向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
养尊处优: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 零七八碎:比喻零碎相对小的事情或事物。
万象升级: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发生新的变化。 张灯结彩:将灯笼与彩色的绸布悬挂起来。
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 能歌善舞:即能唱歌又能跳舞。
别无所求:没有多余的标准。 蜂拥而至:象蜂群似的拥挤的来到这里,比喻人相对多。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肃然起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回来)。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死得其所:形容死的有意义、有价值。 重于泰山:比喻死得很伟大。
轻于鸿毛:比喻死得不值得。 游手好闲:游荡成性,不好劳动。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给荒野逃去。 鱼贯而入:像游鱼一样壹个挨壹个地接连着(走)。
满不在乎:根本不在意。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
闻所未闻:从未听到的。 和世隔绝:和世界上的人与事都断绝来往。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与效果。 司空见惯:表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止壹个,还有壹个可以成对儿(多用于贬义)。 见微知著:见到一点苗头就能了解它的发展趋给或问题的实质。
嫦娥奔月: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女神。 炎黄子孙:指中华民族的子孙。
积劳成疾:长期经受劳累而患病。 风华正茂:风与才华正旺盛。
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 目瞪口呆:形容受惊而愣住的样子。
饶有乐趣:丰富而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百炼成钢:比喻久经锻炼成为坚强的英才。
集思广益:集中众人的意见与情商,使收效更多更好。 独出心裁:构思筹划,别具一格,和众不同。
不耻下问:形容虚心好学。 发愤图强:下定决心谋求发展。
群策群力;形容集中群众的情商与力量。 举一反三:比喻善于学习,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触类旁通:接触同类事。
7. 四字成语锦集及解释50个1.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
2.积重难返 :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习俗、习惯不易改变
3.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比喻积少成多。
4.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5.济济一堂 :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
6.间不要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和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7.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
8.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给其学习,给其看齐。
9.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
10.矫枉过正 :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11.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12.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
13.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回绝别人的标准
14.久不归 : 长期借去,不归还。
15.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
16.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17.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与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
18.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差点的。(中性)。
19.狼奔豕突:狼与猪东奔西跑。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20.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1.临渊羡鱼 :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22.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特别愤怒。
23.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单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24.门可罗雀 :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
25.门庭若市 :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26.面目全非 :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最牛,贬义.指变得很糟。
27.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经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28.沐猴而冠 :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比喻装扮得像单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29.暮鼓晨钟 :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30.南辕北辙 : 形容行动与目的相反。
31.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
32.泥沙俱下 :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33.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34.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向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
35.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36.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挑选精华。
37.萍水相逢:比喻给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38.期期艾艾 :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39.杞人忧天:比喻不必备的忧虑。
40.前事不忘 : 后世之师 指记下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41.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42.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
43.求全责备:苛责别人,标准最佳 无缺。
44.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45.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46.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47.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48.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49.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50.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向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成语(chengyu,idioms)是我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壹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壹个经历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不同差异。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庄子》中的20个成语典故
成语浪漫不羁的出处是《晋书·王长文传》:“少以才学知名,而浪漫不羁,州府辟命皆不就。”
1、浪漫不羁,汉语成语,拼音是fàng dàng bù jī,意思是放纵任性,不加检点,不受约束。出自晋书·王长文传。
2、晋朝时期,王长文自幼刻苦好学,性格孤僻,浪漫不羁,从不把州府的征召放在眼里。州里召他为别驾,他偷偷地出走。
3、他闭门不出潜心写字,他著书四卷《通玄经》。晋武帝时四川天旱,官府开仓借粮,他借了很多无法偿还而惹官司。
扩展姿势——成语
1、成语(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2、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壹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3、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壹个经历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壹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不同差异。
4、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代汉语词汇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典范或著作、历史经历与人们的口头经历。
5、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6、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与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我们都了解,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与典故,并且运用程度等于高的用语。
落花流水出处与典故
鹏程万里、庄周梦蝶、螳臂当车,这些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成语,都出自集哲学和文学于一体的《庄子》。你了解吗?脍炙人口的典范成语背后,都有壹个饶有乐趣的小经历。今日就与我一起重温这些成语,感受其中的放荡和哲思。
朝三暮四
这个经历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今年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日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好不好?”这群猴子听了特别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如何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日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好不好?”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法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与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了解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式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与“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给秦国,一会儿倒给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给美国,时而倒给苏联。朝三暮四本来和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我们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守则,反复无常了
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经历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向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啥子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角色,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和此比较的壹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XX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正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特别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与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这个经历出于《庄子逍遥游》。北冰洋里有条鱼,名字叫做鲲,鲲的躯体,不了解有几千里大。鲲后来变成一只鸟,名字叫做鹏。鹏就是传说中的凤凰。鹏的背就不了解有几千里长。当海风吹起的时候,鹏就飞往南极。它乘着旋风直飞上九万里高空,鼓动双翅,仿佛是遮住天空的云,溅起的水花,就有三千多里。
后来,人们把壹个人有远大的前途叫做鹏程万里,把仕途顺利称为扶摇直上。唐朝诗人李白曾说:大鹏一朝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我国***有取名为万里的,就是根据这个典故,取鹏程万里的意思。
记得故乡有个村子叫“槐树下”,村里的人都姓石。甲、乙两户人家同时生了儿子。还没上户口的时候,有一天,甲、乙两家的妈妈(孩子的奶奶)在路上遇见了。甲母就问乙母:“你家孙子起的啥子名字?”乙母说:“叫鹏飞。”甲母听了摇摇头说:“不好听。鹏啊鹏的,跟打枪一样。”乙母回家后连忙与家里人商量改名。过了几天,两家都去报完户口了。甲母与乙母又在路上碰到。甲母问:“你家孙子今年叫啥子名字了?”乙母说:“叫石磊。你家孙子呢?”甲母说:“我家孙子啊,他叫鹏飞。”这个鹏程万里的名字就这样被甲家骗去了。
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最初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壹个最初,在最初之前有壹个未曾最初的最初,还有连未曾最初都未曾最初的最初。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与“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了解“有了‘无’”究竟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最初,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与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与空间的最初。在此以前(其实没有啥子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特别看重。老子曾说:壹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啥子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啥子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啥子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啥子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标准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越俎代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传闻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向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与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啥子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向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今年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啥子?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啥子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题意解说
庄子三十三篇里,由庄子亲手执笔而成的,事实上只有内篇七篇。其余的外篇、杂篇,皆是庄子的门人托庄子之名所写。研究庄子的学者,大持此见解。
庄子的生卒年代与一生故事皆不详。不过,史记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庄子是宋国蒙县(今年的河南商邱)人。名周。曾为蒙县的漆园吏。他的出生年代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所以,大家可以认定庄子大约是公元前四世纪后期的角色。
庄子将支配万物的根本,命名为“道”。他认为,以“道”来观看一切事物,是没有任何不同差异的.(万物齐同)。再者,应该与道一体化(也就是说。成为壹个无相的状态)、来接纳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此如才能获取自由,毫无束缚地生活。达到这种修养境界,就称为“心齐”,也叫作“坐忘”。他排斥“人为”,因为人为会损伤自然。所以,在人为观点中认为最无用的东西,实际上,应该是最有用的;庄子针对这个道理,提倡价值的转换。
后来,庄子与主张自然无为处世哲学的老子思想融合了,成为老庄思想的系统。对后世的生活方法,有特别深远的影响。
明镜止水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出典于“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
螳臂挡车
以螳螂舞动镰刀似的双臂对抗车子的情形作为譬喻,劝人不容自不量力。鲁国的颜阖性情等于刚烈,有一次被聘为卫国太子蒯聩的师傅。他从来不曾担当过如此重要的职位,内心的惶恐可想而知。于是,只好求教于卫国的大臣蘧伯玉大夫,请教怎么教导太子。蘧伯玉大夫就针对他的行为,引用螳螂的例子来规劝他:“任何物体靠近螳螂的时候,即使靠近它的是一辆车子,它也照样挥动镰刀似的臂,奋力抵抗,这实在是因为螳螂无法辨清自己的身分,而太过于相信自己能力的缘故。你今年的情形亦正与螳螂一样,你太高估了你自己的能力,所以才会不智地想去当太子的老师。如果你过分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必定会遭受太子的不满。所以你务必备小心从事。”
每况愈下
战国时有壹个叫东郭子的人,传闻庄子对“道”很有研究,就去给庄子请教,问他“道”究竟在啥子地方。
庄子说:“我讲的‘道’各处都有,无处不在。”
“那请您具体指明它在哪里些地方,可以吗?”东郭子特别客气。
庄子不加思索:“在蚂蚁洞里。”
东郭子特别奇怪:“道,是很高尚的东西,如何会存在于这么卑下的地方?”
庄子又说:“‘道’,在稗草、砖瓦碎石之中。”
“这不是愈加卑下了吗?”东郭子更为奇怪。
庄子继续说:“我的‘道’在屎尿之中!”
东郭子听庄子越说越低下,心里很不高兴。
庄子这才给解释:“要满足您的标准,把‘道’的本质介绍白,就得像在集市上检查猪的肥瘦一样,愈是猪的下部,愈能看出猪的肥瘦。因为猪腿的下部是最难长膘的,如果腿部也长满肉,其他部位当然更肥了。所以,我今日告知您‘道’所在的地方,尽是卑贱的地方,这些地方都有‘道’,那么‘道’存在于其他的地方,也就不言自明了。”
“噢,原来是这样。”东郭子很佩服庄子的才学。
这个经历出自《庄子·知北游》。原来的意思是说,越从低微的事物上推求,就越能看出道的真正情况。后来意思逐渐转变为表示情况越来越糟糕的意思
薪火相传
人类文明诞生的标志是火的运用。在西方神话中,火是普罗米修斯从上帝那里偷来的。偷火的英雄普罗米修斯由于向人类带来了火,自己做出了牺牲,被上帝惩罚做无尽的苦役。神话归神话,其实是原始人从雷击等天然火灾中获得了火种,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野蛮时代,最初了文明的历史。
由于获得火种十分不易,古人对火种特别珍惜。部落里派有专人看守,不时往火堆里添柴,以防火种熄灭。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燃烧木柴。木柴在古代叫做"薪"。当薪被点燃的时候,它本身的燃烧是有穷尽的,但前柴烧尽,后柴又燃,火种传续下去却是没有穷尽的时候了。这就叫"薪火相传"。(见《庄子养生主》)
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文明中唯有薪火相传是延续到现在的文明。在传统文化中也十分重视“传承”、“师承”。例如道家传自老子与庄子,儒家传自孔子。道教中的全真派传自宋朝王重阳。
唐朝有壹个围棋国手叫王积薪。“积薪”是收集柴火的意思。相传有一次他在山里住宿。半夜听到店主人:一位妻子婆与她的儿媳妇在黑暗中用口述棋谱的方式在下棋。棋法十分精妙。王积薪暗暗地把棋谱记录下来,觉得比自己的水平高出很多。到了早晨,婆媳俩都不见了,王积薪才了解她们俩是神仙。这个棋谱后来被称为神仙谱。
后来发明了蜡烛,这种文明的延续也被叫做“传灯”。宋朝的有一部佛教文献叫《传灯录》(释道原著)。意思是为佛教做出贡献的与尚虽然相继去世,但他们的情商却能世代相传。
呆若木鸡
出自《庄子·达生》:“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这只鸡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像是木头做的,这样的鸡已经具备了全部的FTG才能。
东施效颦
出自《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其里。”西施心口疼痛,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邻居中有壹个丑女看到了,认为皱着眉头很好看,回家后也捂着胸口,皱着眉头行走。
一饮一啄
出自《庄子·养生主》“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生的命运早在出生之前便注定了。也指做事情都有一定的定数。
得心应手
出自《庄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ACT不快也不满,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能够比较应。
劳而无功
出自《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就像硬要将船推到陆地上,去运载货物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神工鬼斧
出自《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成,见者惊犹鬼神。”梓庆用木头雕成壹个钟形的乐器。这个物件特别精巧,人们看了都认为只有鬼神才能造出这样的东西。
昭然若揭
出自《庄子·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今年你自己装扮的很有才干,使得众人惊吓,修养自身以显示别人的污秽,丝毫不去掩饰,就像举着太阳与月亮行走一样。
以火救火
出自《庄子·人间世》:“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是愚蠢至极啊。
从容不迫
出自《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鲦鱼在水里从容不迫地游,这是鱼的快乐。
屠龙之技
出自《庄子·列御寇》:“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朱泙漫去屠龙大师支离益那里学习了屠龙的技艺,花费了千金家产,掌握了技术,但是没有应用屠龙技术的机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啥子意思?
落花流水出处与典故是《奉与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
落花流水,汉语成语,拼音是 luò huā liú shuǐ,原形容春景衰败,今年形容惨败。唐·李群玉《奉与张舍人送秦炼师归岑公山》诗:兰浦苍苍春欲暮,落花流水怨离襟。五代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分词解释:落,汉语常用字,读作luò或lào 或là或luō,最早见于秦小篆,其本义是指树叶掉下来、往下降,即《说文解字》:凡艸曰零,木曰落。由此引申为衰败、飘零;停留;失落;萧条冷落等义。
花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读作huā。花的古字是(华),最早见于西周金文。魏晋时分化出花字,其本义是花朵,后引申为像花的东西、错杂的颜色、虚伪的、模糊不清、用掉等义。
流是汉语一级通用汉字。此字始见于春秋时期的石鼓文,本义一般认为指水的移动,引申泛指液体移动。又引申指流传、传播,还指无根据的传言。作修饰语指像水流一样不停运动的。后引申为品类、派别、等级。还指把强行迁徙到荒远的地方,是古代的刑罚之一。
学习成语的意义: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语言文化的核心。学习成语,不仅有助于大家学习掌握中华传统文化,而且有助于大家运用语言更加准确、灵活、形象化与丰富,可以把有限的词语有效地表达出丰富的意义。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掌握好语言,才能准确、灵活地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从而更好地和别人沟通探讨。而成语的准确、灵活、形象地表达,可以使表达的思想更有深度与凝练,更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使大家的语言表达更具力。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拼音:jǐ suǒ bù yù,wù shī yú rén)是壹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意思是:指自己不愿意的,不容施加向别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成语出处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离家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语典故
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了二十九岁。虽是平民出身,仲弓却特别注意自己在德行上的培养,孔子也因此更多地侧重于从道德品质方面对其进行引导与启发。仲弓谦虚而又好学,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在心上,回去之后反复咀嚼回味,遇到有不解的地方就去请教。?
有一天仲弓去找孔子,问到底应该怎样做才能称得上“仁”。孔子回答:“离家在外的时候循规蹈矩、彬彬有礼;役使百姓的时候庄严隆重而又极其小心。一件事如果是自己都不愿意去做的,那么也就不应该去强求别人。倘若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在朝堂之上就不会招致不满,私下和人交往时也不会惹来怨恨。这样,也就可以称得上仁了吧!”仲弓听了不由得点了点头,说道:“弟子虽然资质愚钝,但是一定会按照老师您说的那样去做。”
成语寓意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仅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遵循的为人处世之道。其实质是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是所谓的“将心比心”“换位考虑”。?
在日常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维护社会公德、促进社会与谐的准则。人们应该从自己的所欲所想起航,推及他人:如果不愿被人背后非议,那么也就不容背后非议他人。如果不愿被人欺骗,那也就不容欺骗他人。如果只想“自己高兴就好”“自己便利就行”,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那么人和人之间就会失去友善,社会也就难以与谐。除此之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法理含义,即尊重个体的平等观、符合人性的权利义务观与重视内省的自律观。在当今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与局部战争时有发生、文明断层线上发生的冲突愈演愈烈的复杂国际格局中,孔子于2500多年前所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全世界公认为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金律,成为重构世界秩序的重要价值要求与规则渊源,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若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世界将会变得更加与平、安宁。
成语使用
成文用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自己不愿意的,不容施加向别人。复句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分句。?
使用示例
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堂衣若扣孔子之门曰:‘丘在乎?丘在乎?’子贡应之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亲内及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何言吾师之名为?”
三国·魏·杜恕《体论·政第五》:“己所不欲,不施之于人,令安得不从乎?”?
元·杨梓《豫让吞炭》一折:“待驱兵领将,积草屯粮,平白地要把邻邦困,可不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清·夏敬渠《野度曝言》一四三回:“同一不知,在卑人则毫无忿怼,在郡主则视若寇仇,恐亦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恕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