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乐不思蜀成语有关角色
2.乐不思蜀的典故
3.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有典故吗?
乐不思蜀的意思与典故如下:
一、意思:
是形容人沉迷于享乐而忘记了回归现实。其中,“乐”指的是沉溺于享乐与快乐的状态,“不思蜀”是指忘记了蜀地(即现实生活)。这个典故也被广泛引用,并成为描述某些人或情境的形象化说法。
它提醒人们要避免沉迷于单人享乐,而是应该时刻保持考虑与关注现实生活的责任和义务。
二、典故:
这个成语的典故源自中国历史上的壹个经历,和三国时期的蜀汉有关。相传,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在刘备死后,他的继承者刘禅登基,玩乐无度,荒*无道,完全沉浸在享乐中而没有去考虑治理国家的事务。
当时有一位名叫姜维的大将认为刘禅应该处理政务以挽救蜀汉的危机,于是写信劝告刘禅,提醒他要勤奋考虑国家大事,不容只顾玩乐。但刘禅并不接受姜维的提议,仍然过着纵情享乐的生活,完全忘记了治理国家的责任。
因此,人们用“乐不思蜀”来形容壹个人陷入沉迷、忘记责任的状态。
乐不思蜀的例句
1、你到了外国,可不能乐不思蜀,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
2、有的人一到城里,很快沉迷于五光十色中,乐不思蜀,早忘故乡事了。
3、久在北京的他有点乐不思蜀了。
4、这次到海南旅游,我们玩得都乐不思蜀了。
5、想差点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如何也不肯过来了。
6、你到了国外,可别乐不思蜀,忘了大家。
7、眼前景色如此典雅,我都有点乐不思蜀,不想回去了。
8、想差点他上台北后,就乐不思蜀,怎麼也不肯过来了。
9、哪知他人到了外国,就乐不思蜀,连信都不写过来了。
10、大家身负重任,来此办正事,怎能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成语有关角色
典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壹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特别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后来人们根据这个经历,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3]
乐不思蜀的典故
成语经历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谁?乐不思蜀的典故 成语乐不思蜀说的是谁?
乐不思蜀的意思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趣味,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
乐不思蜀的典故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
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向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
他的旧臣谷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谷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如何像是谷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
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有典故吗?
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封他壹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特别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经历,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解 释 蜀:古地名,三国时的蜀国,等于于今日的四川省。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趣味,快乐地忘了本,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原意是刘禅安于逸乐不思亡国。后形容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出 处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后主举家东迁,既至洛阳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汉晋春秋》:“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先以魏乐舞戏于前,蜀官伤感,独有后主有喜色。司马昭令蜀人扮蜀乐于前,蜀官尽皆堕泪,后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马昭谓贾充曰:“人之常情,乃至于此!虽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乃问后主曰:“颇思蜀否?”后主曰:“此间乐,不思蜀也。”
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