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初二上人教版语文文言文以及古诗翻译
2.文言文点击古诗精华(上)诗史杜甫
3.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4.我要几个杜甫诗三首的提问和解答(越多越好)
5.文言文及翻译高中必修3
6.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杜甫诗三首 整理
7.暮投石壕村文言文翻译
4
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和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和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今年老了,做不成啥子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今年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了解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了解是困难的,您何必备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比较削弱了。如言败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向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啥子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向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了解的。晋国有啥子满足的呢?今年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
秦伯高兴了,就和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日。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大家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
或者
晋侯、秦伯 围 郑,以 其 无礼于晋,且晋文公、 秦穆公 (共同出兵)围困 郑国,因为 郑国 对晋国无礼,而且 (又) 贰于楚也。 晋 军 函陵, 秦 军 氾南。对晋国有二心而跟楚国亲近。 晋军 驻扎 在函陵, 秦军 驻扎 在氾南。 佚之狐 言于郑伯曰:“国 危 矣! 若 使 烛之武 见 秦君, 佚之狐 对郑文公说: “国家 危急 啦! 如果 派 烛之武 去会见 秦穆公, 师 必退。” 公从 之. 辞曰:“臣之壮也, 犹(秦军)一定能撤退。”郑文公听从了他。(烛之武)推辞说: “我壮年的时候, 尚且 不如人;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还不如一般人; 今年老了,不能做啥子啦!” 郑文公说:“我不能早重用您;今年事急 求子, 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 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然而郑国灭亡,对您也有不利呀!”(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 夜缒而 出, 见秦伯, 曰:“秦、夜晚用绳子(把烛之武从城墙上)送出去。(烛之武)见到了秦穆公(对他)说:“秦、 晋 围 郑,郑 既 知 亡 矣。若 亡郑 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晋两国包围郑国, 郑国已经了解要灭亡了! 如果郑国灭亡而能对您有利, 那就请您灭 执事。 越 国 以 鄙远, 君知其难也。 焉有 亡郑亡它吧。 越过另一国 而 以遥远的地方做边境,您是了解它的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 以邻? 邻之 厚, 君之 薄也。 若 舍 郑国去 向 邻国增加实力呢?邻国的势国雄厚了,就是您的力量的削弱。 如果(您)言败郑 以为 东道主, 行李之 往来, 共 其 乏 困,国让他做您的东道主,(秦国)外交使臣经过郑国,(郑国)可以 供向 他们所缺少的 物资 君亦无所害。且 君 尝为晋君 赐矣, 许 君焦、瑕,粮秣,对您并没有损害。况且您也曾 对 晋君施过恩惠;(晋君)也答应向您焦、瑕等地, 朝 济 而 夕 设 版焉, 君之所知也。(可是他却)早晨渡过河去而 晚上就在那里筑起防守您的城墙,(这是)您所了解的事情! 夫晋,何 厌之有? 既 东 封郑, 又欲 肆 其西 封,若晋国 哪有满足的时候?他既然以郑国为东方的世界,又 想要扩大他西面的边界;如果 不阙 秦, 将焉 取之?阙 秦 以 利晋,唯君 图 之。” 不 削小秦国的土地,到哪里去取得呢?削小秦国而使晋国得利,愿您仔细思考这件事!” 秦伯 说, 和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 戍 之,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与郑国结了盟。派杞子、 逢孙、 杨孙 防守 郑国,(秦穆公) 乃还。就回去了。 子犯请 击 之,公曰: “不可。 微 夫人之力 不(晋大夫)子犯标准出兵攻打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我)如果没有那单人的力量到不 及此。 因人之力而 敝 之,不仁; 失其所和, 不知; 以乱了今日。借助人家的力又去伤害他, 不是仁德;失掉了同盟者,不是伶俐;用自相冲突去 易 整, 不武。 吾其 还也。” 亦去 之。改变步调一致,不是威武。大家还是回去吧!”(晋军)也离开了郑国。
5
译文:
秦国的将领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全部赵国的土地,派兵给北侵占土地,一直到燕国南边的边界。
太子丹特别的恐惧,于是就去给荆轲询问办法,说:“秦兵早晚要渡过易水,如果这样那么我虽然想长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荆轲说:“即使是你不说,我也要取行动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没有啥子信用,那么秦王也就无法接近了。今年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外加一万户人口的封邑来悬赏他的头。如果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与燕国督亢的地图献向秦王,秦王一定会很高兴地接见我,那么我才有办法来报答太子。”太子说:“樊将军因为无路可走投奔我,我实在不愿意因为我太子的缘故,而伤害了尊长,希望您能够从头思考一下!”
荆轲了解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悄悄地去见樊於期,对他说:“秦对你樊於期,可以说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如今传闻用万户邑、千斤金来悬赏将军的头,你打算如何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泪说:“我常常想起来,就痛入骨髓,只是不了解该如何办?”荆轲说:“如今有一句话,一可以解除燕国的后患,二可以替你樊将军报仇雪恨呀!好不好?”樊於期走上前说:“究竟如何做?”荆轲说:“希望借你樊将军的头献向秦王,秦王必然特别高兴,乐意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这样那么就可以一报将军之仇,二雪燕国被欺侮的耻辱。将军你可愿意?”樊将军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说:“这是让我日夜的痛心的事,至今才能够传闻!”于是自杀。
太子传闻以后,连忙驱车赶到,伏在尸体上大哭,哭得特别伤心。但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了,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
于是太子事先寻求天下最锋利的匕首,用百两黄金从赵人徐夫人那儿买到,派人将匕首用毒药浸泡。于是打点行装送荆轲起航。
燕国有勇士叫秦武阳的,十二岁的时候就,人们不敢与他正视。于是命令秦武阳作为他的助手与他一道去。
荆轲在等壹个人,想与他一道去,可那单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就一直在等他。
过了一些时候,还没有起航,太子嫌荆轲动身太晚,怀疑他也许反悔,于是又去请他动身,说:“时间跨度不早了,您难道不想去吗?就让我先打发秦武阳动身!”荆轲特别生气,怒斥太子道:“如果今年去了却不能够过来给太子复命,那是小人!如今拿着一把匕首到生死难测的秦国,我之所以留下来,是想等我的兄弟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动身太晚,那就让我今年与你们告别。
太子与那些的知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白帽来向他送别。
到了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渐离击筑,荆轲与着音乐发出悲凉的声音,我们都流着泪哭泣。荆轲又走上前唱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又发出激愤的声音,我们都圆睁着眼睛,头发给上顶起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而去,始终没有回头。
到了秦国之后,带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送了很多的礼物向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为他对秦王说:“燕王确实特别害怕大王您的威风,不敢派兵来抵抗大王您,,愿意拿全国的百姓来做您的臣子,排在诸侯的行列,像秦国的郡县那样给秦国进贡,只求能够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特别害怕,不敢自己来陈述,今年谨斩杀荆轲的头并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装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将它送出,派人来把这些告知大王。一切听大王您吩咐。”
秦王听了之后,特别高兴。于是穿上朝服,设九宾之礼,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着樊於期的头的盒子,秦武阳捧着装有地图的匣子,依次进来。到了台阶下,秦武阳害怕得变了脸色,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他笑了笑,走上前对秦王致歉说:“北方边远地区的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够稍稍原谅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吧,把秦武阳的地图向我拿来。”
荆轲拿来地图之后捧着,打开地图,地图所有展开后露出了匕首。荆轲乘机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着匕首去刺秦王。没有刺到,秦王特别吃惊,耸身站了起来,挣断衣袖。拔剑,但剑太长,于是拿起剑鞘。当时特别危急,剑插得太紧,没办法抽出来。
荆轲在后面紧追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群臣特别吃惊,事情突然发生,根本没想到,我们都失去了常态。而按照秦国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带一点点兵器;那些带了兵器的侍卫,都在殿下侍候,没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来不急召来侍卫,因此荆轲不断地追逐着秦王,而我们在惶急之中,也没有啥子东西来对付荆轲,仅仅只是用手来与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御医夏无且用他手里的药袋扔给荆轲。秦王正绕着柱子跑,惊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说:“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剑背在背上!”于是秦王拔剑刺给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伤残倒地了,就举起匕首投给秦王,没投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杀荆轲,荆轲身中八处剑伤。
荆轲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两腿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痛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后要你同大家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斩了荆轲。秦王吓得很长时间头晕目眩。
6
《鸿门宴》译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和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
沛公驻扎在霸上,未能同项羽相见,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
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珍宝全都据为己有。”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
项羽大怒,说:“明天犒劳士兵,向我打败沛公的部队!”在这个时候, 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项羽的军队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鸿门;沛公的的军队十万人,(驻扎)在霸上。 范增说shuì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hào美姬jī。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崤山以东地区的时候,贪图钱财,喜欢姐姐。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少妇无所幸,此其志今年进了函谷关,对财物没啥子拿取,对少妇也不宠爱玩弄,这介绍他的志给 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不小。我叫人观望他住地上方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呈现五彩的颜色, 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这是天子的气象啊。赶快攻打(他)不容失去(机会)!”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候张良。张良是时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他)平常和留候张良要好。张良这时 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跟随沛公,项伯于是连夜骑马到沛公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把项羽攻打刘邦的 具告以事,欲呼张良和俱去,曰:“毋从事所有告知了张良,想叫张良与他一起离开,说:“你不容跟他 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刘邦)一起送死。”张良说:“我替韩王送沛公,沛公今年遇到 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急难,逃走是不守信义的,不能不告知(他)。”张良于是进去,(把情况)详细 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告知沛公。沛公大吃一惊,说:“对这如何办呢?”张良说:“谁替大王定 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我曰‘距关,毋下这条计策的呢?”(刘邦)说:“有个浅陋无知的小人劝我说:‘守住函谷关口,不让 内诸候,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诸候的军队进来,秦国就可以完全统治了。’所以(我)听了他的话。”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张良说:“估计大王的部队足以抵挡项王(的部队)吗?”沛公沉默了 不语,既而说“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本来(就)不如(他的)呀。将对此如何办呢?”张良说:“请让我前去告知项伯, 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和项伯有故?”张良曰:说您不敢背叛项王。”沛公说:“您如何与项伯有交情?”张良答道: “秦时和臣游,项伯,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秦朝时(他)与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今年有急事,所以幸亏(他) 来告良。”沛公曰:“孰和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来告知我。”沛公问道:“(他)与您谁小谁大?”张良说:“(他)比我大。”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沛公说:“您替我请他进来,我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张良出来, 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邀请项伯。项伯随即进来拜见沛公。沛公十根手指头奉上一杯酒祝他健康,约定结为亲家, 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说:“我进入关中,一丝一毫的财物也不敢据为己有,造册登记官吏百姓,封存 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府库的财产,以等待项将军。(我)所以派遣军队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 备他盗之出入和特别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防备其他盗贼进来与意外变故的发生啊。(我)日夜盼望项羽将军到来,如何能够 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反叛(他)呢!希望您给项王详细介绍我是不敢忘恩负义的。”项伯应允, 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并对沛公说:“明天不能不早点亲自来给项王道歉。”沛公说:;“好。”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去,回到军营中,详细把沛公的话告诉项王,趁机劝告说: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沛公不先攻入关中,您如何敢轻易入关呢?今年人家有了大功劳你却攻打他, 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这是)不符合信义的。不如就此好好对待他。”项王答应。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和将军沛公第二天以带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到了鸿门,(他)道歉说:“我与将军您 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协力攻打秦国,将军您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但是(我)自己没料到) 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能先入关打败秦国,能在这里拜拜到将军。今年有小人的谗言, 令将军和臣有郤xì……”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使将军与我(之间)产生隔阂……”项王说:“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羽即日因留沛公和饮。说的。如果不是这样,我如何会气到这种程度呢?”项羽当天便留刘邦与他一起喝酒。 项王、项伯东给坐;亚父南给坐,——亚父者,范增也;项羽、项伯面给东坐,亚父面给南坐,——亚父,(就是)范增; 沛公北给坐;张良西给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沛公面给北坐;张良面给西陪侍着。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举起他所佩带 玦jue以示之者三,项羽默然不应。范增起,的玉玦用以暗示项羽(下手杀刘邦)达数次之多,项羽却默默不作表示。范增站起来, 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出去叫来项庄,对(他)说:“项王为人不狠心。你进去上前为他们敬酒, 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敬酒完毕,请求用舞剑助兴,趁机在座位上袭击刘邦,杀掉他。否则,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 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和沛公饮,俘虏!”项庄就进去向(刘邦)敬酒。敬酒完毕,说:“君王与沛公渴酒,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军营中没有啥子可的,请允许我用舞剑助兴吧。”项王说:“好呀。”项庄 拔剑走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便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身体掩护沛公,项庄无法袭击(刘邦)。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天之事何如?”良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见樊哙。樊哙问道:“今年情况怎样?”张良 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说:“特别危急!今年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 “此迫矣!臣请入,和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情况紧急!我请求进去,跟项庄拼命。”樊哙就带着宝剑持着盾牌进入营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持戟交叉着守门的卫兵想阻止(他)不让进人。樊哙侧拿着他的盾牌撞过去, 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给立,瞋chēn目视项王,卫兵被撞倒在地。樊哙就进去,掀开帷幕面给西站着,瞪着眼看项王, 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为何者?”头发给上直竖,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王手握宝剑跪直身子问道:“你是干啥子的?”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张良答道:“(他)是沛公的警卫名叫樊哙。”项王说:“壮士!——赏赐他 卮酒。”则和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一杯酒。”(侍从们)就向他一大杯酒。樊哙下拜道谢,起来,站着喝了酒。项王说: “赐之彘zhì肩。”则和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赏赐向他猪腿。”(侍从们)就向他一只生猪腿。樊哙把他的盾扣在地上, 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把猪腿放在盾牌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能再喝点酒吗?”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怀酒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虎狼(这样)的心肠, 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shēng,天下皆叛之。怀王和诸好像唯恐不能杀完,对人用刑好像唯恐不能用尽,天下都反叛他。怀王与其它 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将领约定说:‘先打败秦王进入咸阳的人可称王。’今年沛公先行打败秦军进入咸阳, 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财物丝毫不敢占有,封闭宫室,退兵霸上,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 守关者,备他盗出入和特别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把守函谷关,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与意外变故。像这样劳苦而且功高,没有封侯的奖赏, 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却听信小人的谗言,要讨伐有功之人,这是重蹈已经灭亡的秦朝的覆辙罢了。我私自认为 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大王不该取这种作法呀!”项王没有啥子话来回答,(只)说:“坐。”樊哙挨着张良 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坐下了。坐了一会儿,沛公起来上厕所,趁机招呼樊哙出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沛公已经出来,项王派都尉陈平叫沛公(过来)。沛公说:“今年出来, 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没有告辞,对这件事如何办呢?”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细小(的地方), 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今年人家正是宰割者(刀与案板),大家是被宰割者(鱼与肉),还告辞啥子呢?”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于是就离去。只让张良留下辞谢。张良问(刘邦)说:“大王来时带了啥子礼物?”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和亚父。(刘邦)说:“我带了一双白璧,打算献向项王,一双玉斗,打算送向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正好碰上他们发怒,没敢献上。您替我献向他们吧。”张良说:“遵命。”在这时候, 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距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项王军队驻在鸿门,沛公军队在驻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就丢下车马随从, 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脱身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单人拿着宝剑、 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盾牌跟着他边走边跑,从郦山下,取道芷阳从小路走。沛公对张良说: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从这条路到我军中,不过二十里罢了。估计我到了军营中,你就进去(辞谢)。”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shēng沛公已经走了。从小路到军营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禁不住 杯bēi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酒力,不能告辞。谨让我张良捧着一双白璧,拜两拜献向大王足下, 一双玉斗,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玉斗一双,拜两拜献向大将军足下。”项王说:“沛公在哪里里?”张良说: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传闻大王有意责备他,抽身独自离去,已经回到军营中了。”项王接过白璧, 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把它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玉斗,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说:“唉!这小子不值 不足和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得与他一起谋划!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大家这些人即 为之虏矣!”将被他俘虏了!”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沛公回到军营,立即杀了曹无伤。
初二上人教版语文文言文以及古诗翻译
刘先生是河朔人,年纪有六十多岁,住在衡山紫盖峰下面。有时走到衡山县集市上,给人家讨到钱,就买盐、酪后就直接回去,用完了再出来(讨)。每日带壹个竹篮,其中放着大笔小笔、棕帚、麻拂等物件,各个寺庙都走遍,拂拭神佛的塑像鼻子、耳洞里有尘土,就用笔把它弄出来,这样就成了常事,方圆百里的人都认识熟悉他。县城里的壹个富人曾经赠送向他一件袍子,刘先生高兴的道谢后走了。过了几天见到他,还是像以前一样穿着旧衣服,问他,他说:“我不到被你拖累。我常常每日出去,庵有门不关,等过来了就睡,门也不上闩。自从得到袍子后,不穿他出去,就心里记挂着,于是就买了一把锁,离家就锁上。有时穿袍子离家,晚上过来就紧紧收好防止被盗。几天以来内心不安,不能作出决定。今日偶然穿它上街,忽然自己悟到因为一件袍子的缘故,使自己的心中竟然这样,这实在是特别可笑。恰巧碰到壹个人从面前经过,就脱了袍子向他,我的心里才坦然,不再挂念着它。唉,我不到让你向拖累了。
文言文点击古诗精华(上)诗史杜甫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陶渊明像(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和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为(wé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给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给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单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对此感到特别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便下了他的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壹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与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都特别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传闻来了这么壹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老婆儿女与邻居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今年是啥子朝代,竟然不了解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与晋朝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知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惊讶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给村里人告辞。村里人嘱咐他道:“(大家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故事。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给,再也找差点(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给高洁,品德高尚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词义}太元:东晋孝武帝司马曜(yào)的年号(376~396)。
缘:沿,沿着。
武陵:古代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为业:以……为生。
行:划船上行。
忽逢:忽然遇到。
夹岸:两岸。
芳:芳香。
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缤纷:坠落的花瓣,杂乱繁多地散在地上。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甚:特别。
异:惊异,诧异。这里的意思是“对……感到惊异”。
欲:想要。
穷:尽,走完,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形容词动用。
林尽水源: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
才:副词,仅仅,只能。
才通人:仅仅容得下壹个人通过。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豁然,敞亮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旷:空阔,宽阔。
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通达。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给的叫阡,东西走给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都可以听得见。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耕田劳作。
着:穿着。
悉:全都。
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与小孩。 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表征,借指老年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借指儿童。髫,小孩下垂的头发。
怡然自乐:安闲快乐的样子。怡然,快乐的样子。
乃:竟然
从来:从……地方来。
具:同“俱”,详细
要(yāo):通“邀”,邀请。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讯,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老婆:老婆、儿女的总称。
邑人:同县人。
绝境:和世隔绝的地方。
复:再。
焉:谦词,于之。
隔绝:不通音信。
今:今年。
乃:竟然。
无论:不容说,更不必说。
叹惋:感叹惋惜,叹息。惋:惋惜。
延:邀请,聘请。
为具言: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说出。
具:通“俱”,完全,详尽。
辞去:辞别离开。
语云:对(他)说。“语”后面省略了代渔人的“之”字或告知
桃花源不足为:不值得给。足,值得。为,给、对。
既:已经,以后
便扶给路: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
扶:循,沿着、顺着。
给:原先的,旧时的,以前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记号。志,名词作动词,作标记。
郡下:指武陵郡城下。
诣:到。
说如此:介绍了像这种情况。如此,判断句,像这样的话。
即:立即。
遣:派遣。
寻给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所志,做的标记。
遂:终于。
得:取得,获取,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南阳:郡名,治所在今年河南南阳。
刘子骥:名驎(lín)之,字子骥,东晋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打算。
未果:没有结果,意思是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问(通往桃花源的)路,文中指探访访求。
津:渡口。
陋名室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住屋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罢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和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心劳累。(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啥子简陋的呢?
{注释}①斯、是:均为指示代词斯,这。陋室:陈设简单而狭小的房屋。
②惟:同介词“以”,起强调作用。德馨,意指品行高洁。馨,能散布到远方的香气。
③鸿儒:这里泛指博学之士。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④白丁:未得功名的平民。这里借指没有啥子学问之人。
⑤素琴:不加雕绘装饰的琴。
⑥金经:即《金刚经》(《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略称),唐代《金刚经》流传甚广。
⑦丝竹:弦乐、管乐,这里指的是奏乐的声音。此处泛指乐器。乱耳,使听力紊乱。
⑨案牍:官府人员日常处理的文件。
⑩南阳:地名,今湖北省襄阳县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庐中隐居躬耕。
〔11〕子云:汉代的扬雄(前53—18)的字。他是西蜀(今四川省成都市)人,其住所称“扬子宅”,据传他在扬子宅中写成《太玄经》,故又称“草玄堂”。文中子云亭即指其住所。川中尚有纪念他的子云山、子云城。
〔12〕何陋之有:之,表宾语提前。全句意为“有何陋”。《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意思是:孔子想搬到九夷之地去住。有人说:“那地方特别简陋,如何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就不简陋了。”
〔13〕劳形:使身体劳累.形,形体、身体。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人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中、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可人的很多。晋朝的陶渊明惟独喜欢菊花。自从唐代以来,世上的人们都很喜欢牡丹。我惟独喜欢莲花,它从淤泥中成长出来,却不受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并不显得妖艳。莲花的叶柄中间是空的,外面是直的,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香气传播得越远就越显的幽香;笔直的挺立在那里,只可以在远处看,而不可以在近处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人;莲花,是花中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欢,陶渊明之后就很少有听闻了;对于莲花的喜欢,像我一样的还有啥子人呢?对于牡丹的喜欢,当然很多了。
{词义}①蕃:多。
②李唐:指唐朝,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称之为李唐。
③淤泥:河沟或池塘里存积的污泥。
④染:沾染。
⑤不蔓不枝:不生枝蔓,不长枝节。
⑥亵玩:玩弄。
⑦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⑧噫:叹词,等于于现代汉语的“唉”。
⑨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啥子人呢?
⑩宜乎众矣:人该是很多了。宜,应当。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角色,以至鸟兽、木石,罔(wǎ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í)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中轩敞(chǎng)者为舱,蒻(ruò)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ǎ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rán)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和苏、黄不属(shǔ)。卧右膝,诎(qū)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ī)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én)戌(xū)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蒻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翻译}明朝(壹个具有)特殊技艺的人名叫做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来长的木头,雕刻出宫殿房屋、器具、角色,甚至飞禽走兽、树木山石(这一些东西来),没有一件不是依据木头原来的样子SIM那些东西的形状(来雕刻),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向我一艘用桃核雕刻的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览赤壁。
船重新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颗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上面盖着(刻出来的)箬篷。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比较。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单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两腮长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黄庭坚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庭坚一起看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卷的右端,用左手抚摸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左端,右手指着书画卷,好像在说啥子似的。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转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书画卷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抬头仰望,神态表情与苏东坡、黄庭坚不相类似。佛印平放着右腿,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腿,左臂挂着念珠靠在左腿上——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壹个船夫。在右边的人扎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脚趾,好像在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夫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单人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的样子。
船的顶部较平,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字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单人;刻有八扇窗户;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船桨、炉子、茶壶、书画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与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选择了壹个又长又窄的桃核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词义}1.通字 诎右臂支船 (诎——“屈”,弯曲。)
左手倚一衡木 (衡——“横”,横着)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拣”选择)
为字共三十有四 (有——“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 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虞山王毅叔远甫(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2.一字多义
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异、罕见、(手艺)奇妙,奇特。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有: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有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为:为宫室、器皿、角色 雕刻。
中轩敞者为舱 是
可:高可二黍许 大约
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端:1.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右端”)
2.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木:1.能以径寸之木 (木块)
2.以至鸟兽、木石 (树木 )
者:1.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2.居右者椎髻仰面 (......的人)
曰: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叫作)
2.文曰:天启壬戌秋日 (是)
扇:1.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扇,量词)
2.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扇子)
启:1.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打开)
2.天启壬戌秋日 (古代称立春、立夏为“启”)
而: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连词,并且)
2.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转折,(但是)
以:1.能以径寸之木 (用)
2.以至鸟兽、木石 (甚至)
3.古今异意 1、卧右膝:卧,古意: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今意:躺下,躺着的样子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古意: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
今意:峨眉山之顶
3、其两膝相比者:比,古意:靠近。
今意:两个事物进行相对。
4、高可二黍许:可,古意:大约。
今意:可以。
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古依:通“拣”,挑拣。
今依:简单,容易。
大道之行也 《礼记》
://baike.baidu/view/5204.htm
杜甫诗三首
——望岳 ://baike.baidu/view/155521.htm
——春望 ://baike.baidu/view/155622.htm
——石壕吏 ://baike.baidu/view/155652.htm
三峡 郦道元——://baike.baidu/view/94.htm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baike.baidu/view/5214.htm
——记承天寺夜游 ://baike.baidu/view/5222.htm
观潮 周密——://baike.baidu/view/5227.htm
湖心亭看雪 张岱——://baike.baidu/view/403502.htm
诗四首
——归园田居(其三) ://baike.baidu/view/162513.htm
——使至塞上 ://baike.baidu/view/154736.htm
——渡荆门送别 ://baike.baidu/view/143065.htm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1. 诗史杜甫文言文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不同差异,杜甫和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1]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比较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习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 文言文"诗史"杜甫的翻译又叫:杜工部,杜甫诗圣],字子美,他先襄阳人,曾祖父靠技艺为巩县令,就在我。甫天宝初年应进士,不只是。后来献《三大礼赋》,明帝奇怪的,被试文章,授任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攻陷京城,肃宗即位灵武,刚从叛军中逃到行在,拜任左拾遗。以营救房馆,出任华州司功参军。关中饥荒,住在同州同谷县,亲自背柴集倡,喂食干粮不够。长时间的,被召补为京兆府功曹,道路险阻差点。严武镇守成都,上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红色。武与刚代旧,待他很厚。就在成都浣花溪里种植竹子种植树,濒江结庐,纵酒啸歌里面。武王去世,刚刚没有依靠,于是他给蜀到高适。一到就去死。这一年,蜀帅互相攻杀,蜀地大乱。刚带着全家避难楚国,小船下面的峡谷,没有船停泊,江陵也混乱。于是溯溪沿湘水,游衡山,居住在耒阳。死时五十九岁。元与年间,葬在偃师首阳山,元稹志的坟墓。天宝年间,杜甫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
3. 诗史杜甫的文言文翻译谢谢
诗史杜甫:
1.常被人提到的重要历史,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至德元年(756)唐军陈陶斜大败,继而败于青坂,杜甫有《悲陈陶》、《悲青坂》;收复两京,杜甫有《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九节度兵围邺城,看来胜利在即,杜甫写了《洗兵马》,其中提到胜利消息接踵而至,提到回纥军助战、在长安受到优待的事,提到平叛诸将的功业。“三吏”、“三别”则是在九节度兵败邺城,为补充兵源而沿途征兵时所作。
2.杜甫的有些诗,还可补史之失载,如《三绝句》中写道渝州、开州杀刺史的事,未见史书记载。从杜诗中可见安史乱后蜀中的混乱情形。而《忆昔》则描述了盛世的繁荣景象。他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刻可以补史之不足。
3.杜诗提供了比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的有些诗,虽不是直接写时事,只写一己的感慨,但由于他是在颠沛战乱之中,和这场灾难息息相关,心之所给,情之所系,未离时局,因此从他的感怆里,大家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从认识历史的真正面貌说,这一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4. 诗史杜甫文言文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1][2]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合称“李杜”。为了和另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不同差异,杜甫和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1]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特别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比较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习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与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5. 杜甫诗三首文言文点击答案1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2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离家看。
3《石壕吏》中,从“天明登前途,独和老翁别。”两句,可以看出年老体衰的老妪还是被“吏”捉走了。
4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6对对错错错
轻肥
1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2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脍切天池鳞。
3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6. 杜甫的诗词,文言文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离家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和老翁别。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前四句可看作第一段。
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不宜轻易放过。
在封建社会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与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壹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可以设想,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脚;或者……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与地点,而且与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
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的。“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壹个“夜”字,含意更丰富。
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发展,他没有参加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
“老翁逾墙走,老妇离家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了解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
“史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一览、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 *** 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和从、因和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
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上启下。
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明显地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
读这十三句诗的时候,千万别以为这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而县吏则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的开头,而且持续到的结尾。
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首次转折。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首次逼问诉苦的。
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写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离家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差点壹个男人,扑了个空。
于是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壹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这两句,可能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和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啥子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
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妈妈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 “孙儿是有个妈妈,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如何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有的本子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见县吏是要她出来的。
7. 南宋诗人()一再推崇杜甫的诗为诗史在唐代地位不甚高的杜甫在宋代却备受推崇,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陈和义、陆游、文天祥等大批文人学士,从思想、艺术上学习杜甫,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王的〈杜甫画像〉诗中,对于杜甫的爱国思想与不幸遭遇做了重点的反映。黄诗亦在艰苦中出,在这些方面,他们有相关的精神契合。
另壹个原因,主要是在诗法上。杜甫作诗讲究词语,“语不惊人死不休”,在琢句炼字对仗上皆有功夫,词义俱炼。黄庭坚推崇杜甫,学的不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式,主要是注意诀窍问题。“老杜作诗,无一字无来处”,以求作诗的严谨态度。关注的,除了杜甫作诗的格律,还有用典、拗体等。虽然理论中也有“其兴托高远,则附于国风;其愤世疾邪,则附于楚辞”等注意内容的主张,但重点还是强调在诗歌的形式诀窍。因此发展至末流,有形式主义的不良倾给。
8. 杜甫的诗词,文言文《登岳阳楼》大历三年(768)春,杜甫由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
这年冬季,杜甫从公安到了岳阳,这首诗就是登岳阳楼后所作。诗人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地忧虑与关心。
全诗对仗工整用韵谨严,前后映衬,浑然一体。 《登高》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石壕吏》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等九节度使六十万大军包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任所。
途中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
我要几个杜甫诗三首的提问和解答(越多越好)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和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及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
唐代: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给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地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到现在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给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注释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明妃:指王昭君。
朔漠:北方的沙漠。
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省识:略识。
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杜甫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和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和杜牧即“小李杜”不同差异开来,杜甫和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主推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咏怀古迹其三注音原文与翻译
咏怀古迹其三拼音如下:
《yǒnghuáigǔjì》
dùfǔ
qúnshānwànhèfùjīngmén,shēngzhǎngmíngfēishàngyǒucūn。
yīqùzǐtáiliánshuòmò,dúliúqīngzhǒngxiànghuánghūn。
huàtúshěngshíchūnfēngmiàn,huánpèikōngguīyèyuèhún。
qiānzǎipípázuòhúyǔ,fēnmíngyuànhènqǔzhōnglùn。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给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备注:
翻译:
穿过千山万壑一直奔给荆门,这是美丽的昭君生长的村庄。
她离开汉宫踏入渺远的荒漠,只留下青冢空给凄凉的黄昏。
糊涂的君王依据画像辨美丑,昭君的灵魂能在月夜中归来。
千百年来琵琶声回荡在空中,那是昭君无穷的怨恨与诉说。
背景:
《咏怀古迹》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和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与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咏怀古迹其三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诗通过咏昭君村,表达了诗人对王昭君的遭遇的同情。同时,诗人通过表现王昭君对故国的思念和怨恨,赞美王昭君的爱国精神,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爱国之情和思乡之情。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原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给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
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连绵不断,如给荆门奔去一般,王昭君生长的山村还到现在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给塞外沙漠,最后只留荒郊上的一座孤坟对着黄昏。
糊涂的君王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咏怀古迹其三的翻译
咏怀古迹全文阅读:
出处或作者: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给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全文翻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便和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给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对照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给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便和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给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咏怀古迹其三朗诵音频
必修三:
诗词:
蜀道难
杜甫诗三首
琵琶行
李商隐诗两首
都是要背的
古文:
寡人之于国也
劝学
过秦论的1345段
师说
不了解课标如何标准,反正老师让背了,说是会考的
必修四:
诗词:
柳永词两首
苏轼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
李清照词两首
古文:
好像都不用背,不过窦娥冤里面的滚绣球好像让背了,太久了记不清了
文言文及翻译高中必修3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问题:恰恰为何意?答案:唐代人的口语,正好之意。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问题:何谓千秋雪?答案:四川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冰雪。
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问题:此诗表达了诗人怎能样的情怀?答案:这首诗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作者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
桃花源记 陋室铭 爱莲说 核舟记 大道之行也 杜甫诗三首 整理
1. 高一必修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431336230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佗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译:我长声叹息而泪流满面啊,为老百姓多灾多难而哀伤.我只是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没想到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官.贬黜我是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啊,向我加罪是因为我爱好花香.这也是我心中给往的美德啊,纵然九死一生我也毫不懊丧.始终不能明了我心迹啊,我怨恨我那君王过分荒唐.众女子嫉妒我长得美貌啊,放出谣言说我行为浪漫.本来世俗就崇尚投机取巧啊,任意而为将规矩背给.违背准蝇而追求弯曲啊,竟相把苟合奉迎作为榜样.忧闷失意啊我孤独彷徨,忍受着此时的穷困我好不心伤.宁愿突然死去随着流水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模样.雄鹰与凡鸟不也许生活在一起啊,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方枘圆凿自然不能结合啊,道路不同哪能有相同的思想.忍受着委屈而压抑着意志啊,忍受强加的罪过又将耻辱品尝.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啊,古圣先贤都认为应该是这样.真后悔挑选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徘徊傍徨.转过我的车子返回原路,好在我虽然迷途却并没错过去方给.赶着马车来到长满兰草的水边啊,奔驰后休息在长着椒树的山岗.为君分忧反受指责啊,我退隐山林整理我当初的衣裳。
2. 高中语文必修3所有翻译第八课参考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
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知道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啥子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爱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最初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好不好呢?”梁惠王说:“不行。
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容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与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啥子不满了。
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啥子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鸡、猪、狗的畜养,不容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容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学,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向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了解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了解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
’这种说法和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啥子不同?大王不容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第九课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向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笔直了,金属刀具在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日对照检查自己,就情商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堆土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顶尖的情商,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的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夹,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它用心浮躁的缘故。
第十课参考译文秦孝公占据着崤山与函谷关的险固地势,拥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卫着,借以窥视周王室(的权力)e799bee5baa6e78988e69d8331333330323966,有席卷天下,征服,横扫四海的意图,并吞八方荒远之地的雄心。在那时候,(有)商君辅佐他,对内建立法规制度,大兴耕作纺织,修造防守与进攻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攻略,使山东诸侯自相争斗。
这样,秦人毫不费力地夺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继承已有的基业,沿袭前代的攻略,给南攻取汉中,给西吞并巴、蜀,给东割取肥沃的地盘,给北占领要害的郡邑。
诸侯恐慌害怕,开会结盟,谋求削弱秦国的办法。不吝惜奇珍贵重的器物与肥沃富饶的土地,用来招致天下的优秀人才,订立合纵盟约,结成一体。
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位封君,都见事明,有智谋,心地诚而讲信义,待人很宽厚,对贤能之士很敬重,(他们)以合纵之约击破秦的连横之策,将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的部队结成联军。
在这时,六国士人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等人为他们出谋划策,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等人(为各国)沟通意见,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等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经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万的军队,开往函谷关去攻打秦国。
秦人大开关门引敌深入,九国的军队(却)迟疑起来,不敢入关。秦人没有丢失一支箭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却)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这样一来,纵约解散了,各诸侯国争着割地来贿赂秦国。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对方弱点来制服他们,追赶(九国的)败兵。
3. 人民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翻译1)《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治理梁国,真是费尽心力了。黄河以北的地方遇到饥荒,我便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的地方,同时把黄河以东地方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的地方。黄河以东的地方遇到饥荒,也这样办。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事,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加多,这是啥子缘故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爱战争,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冬冬敲响,枪尖刀锋刚一接触,有些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给后逃跑。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跑了一百步的士兵,可以吗?”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容希望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兵役徭役不妨害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便会吃不完;如果细密的渔网差点深的池沼里去,鱼鳖就会吃不光;如果按一定的季节入山砍伐树木,木材就会用不尽。粮食和鱼鳖之类的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尽,那么百姓便对生养死葬没有啥子遗憾。百姓对生养死葬都没有遗憾,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分向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绸了。鸡狗与猪等家畜,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那么,七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吃肉了。每家人有百亩的耕地,官府不去妨碍他们的生产季节,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大道理教导老百姓,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绸穿,有肉吃,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今年的梁国呢,富贵人家的猪狗吃掉了百姓的粮食,却不约束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打开粮仓赈救。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由于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而是兵器杀的’,又有啥子不同呢?大王如果不归罪到年成,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会投奔到梁国来了。”
2)《劝学》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固步自封。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料笔直得合于墨线,但把它熏烤弯曲而做成车轮,它的弯曲度就和圆规画的相合,即使再烘烤暴晒,它也不再伸直了,这是熏烤弯曲使它这样的啊。所以木料受到墨线的弹划校正才能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才能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又能每日省察自己,那就会见识高明而行为没有过错了。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了解天空的高远;不俯视深深的山谷,就不了解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言,就不了解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貊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了风俗却不同,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诗》云:“唉呀你们君子啊,不容常常歇息着。安心供奉你的职位,爱好正直行为。上帝了解了这些,就会向你大福气。”精神修养没有比融化于圣贤的道德更高的了,幸福没有比无灾无难更大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但不如学习片刻之所得;我曾经踮起脚跟了望,但不如登上高处所见之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给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听见的人觉得很清楚。凭借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桨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泳,但能渡过江河。君子生性并非和人不同,只是善于凭借外物罢了。
4. 2009年人教版高一必修3所有文言文的译文(包括:蜀道难,琵琶行必修1 劝学 师说 赤壁赋 必修2 六国论 阿房宫赋 念奴娇·赤壁怀抄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必修3 离骚 指导录后续 五人墓碑记 烛之武退秦师 谏太宗十思疏 廉颇蔺相bai如列传 鸿门宴(秋水 非攻du打*号) 必修4 季氏将伐颛臾 寡人之于国也 蜀道难 登高 琵琶行并序 虞美人李煜 雨霖铃柳永 声声慢李清照 滕王阁zhi序并诗 秋声赋(锦瑟 蝶恋花晏殊打*号) 必修3、4不清楚哪几篇要背所以都列出了 我的是苏教版 不知dao与你的是否一样 仅供参考额
参考资料:
2012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文言文姿势归纳古今异义词①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
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②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
凶,谷物收成不好,今常指人暴躁,心肠狠。)③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
今常用于对方。例如:“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南”,让对方做指南。)
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
⑤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
⑥或百步而后止(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挑选复句中的挑选词。
)⑦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
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⑧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今常用义是保养身体。)
⑨王无罪岁(无罪,不容归咎;今常用义是没有犯罪)一词多义1.数①愿令得补黑衣之数(《触龙说赵太后》)(名词,数目、数量)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数词,几、若干)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和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名词,命运)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副词,shuò,屡次)⑤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形容词,cù,密、细密)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赤壁之战》)(动词,shǔ,计算)2.直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形容词,和“曲”比较,不弯曲)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仅、只)③系给牛头酋长充炭直(《卖炭翁》)(名词,通“值”,价值)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后序》)(副词,径直、直接)3.发①百发百中(成语)(动词,发射)②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动词,征发、派遣)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灾民)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动词,花开)⑤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动词,起航)⑥大阉亦逡巡畏义,特别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动词,实施)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动词,发出、抒发)4.兵①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兵器)②穷兵黩武(成语)(名词,战争)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名词,军队)④草木皆兵(成语)(名词,士兵)5.胜①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动词,承受)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寡人之于国也》)(副词,尽)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形容词,胜利)高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集合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动词,超过)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形容词,典雅的)6.于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介词,比)②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介词,在)④移其民于河东(介词,到)⑤移其粟于河内(介词,从)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介词,和,与)7.王①然而不王者荣耀(动词,为王,读“wàng”)②梁惠王日(名词,君王,读“wáng”)8.以①请以战喻(介词,用、拿)②可以无饥矣(介词,凭借,此处的“可以”也可看作古今同义)③以时入山林(介词,按)④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把)9.食狗彘食(动词,吃)人食(名词,食物)而不知检10.之①填然鼓之(音节助词,没有意义的衬字)②王道之始也(结构助词,“的”)③申之以孝悌之义(复指代词,代“孝悌之义”。或为兼词“于之”,给他们)④寡人之于国也(结构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⑤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关掉句子独立性)⑥鸡豚狗彘之畜(结构助词,提宾的标志。
或作复指代词,指代“鸡豚狗彘”)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填然鼓之(鼓,名词用作动词,“敲起鼓”“击鼓”。一说,非活用,用本意)②树之以桑(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用作动词,“穿上”)④王无罪岁(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⑤然而不王者荣耀(王,名词用作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2.名词的为动用法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丧,名词的为动用法,“为?办丧事”)(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当名词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2.动词的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移,使?迁移,使动用法)(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认真办好”)古汉语句式(一)判断句①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非我也,兵也。
(?也,表判断)是亦走也(?也,表判断)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也,表判断)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①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②鸡豚狗彘之畜(宾语前置,应为“畜鸡豚狗彘”)2.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句)①移其粟于河内(“于河内”为介宾结构)②树之以桑(“以桑”为。
6. 高三全部文言文翻译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
我没有传闻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啥子样的道德,才可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呢?" (孟子)说:"安抚老百姓而称王天下,便没有啥子人能抵御他了。
" (齐宣王)说:"象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老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根据啥子了解我可以做到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您坐在大殿上,有单人牵牛从殿下走过。
您看见这单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预备用它来祭钟。"大王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而走给受刑的地方。
"(那人问)道:"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哪能废呢?用羊来换它吧。"'不了解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行王道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为大王是吝啬。
我确实了解您是出于一种不忍的同情心。"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是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
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如何至于吝惜一条牛?就是不忍看它那副恐惧发抖的样子,毫无罪过而走给受死的地方,所以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你不容对百姓说您吝啬而感到奇怪。
以小换大,他们如何了解其中的意思呢?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给死地,那么,牛与羊又有啥子不同差异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啥子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惜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把厨房建得远远的。
"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啥子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啥子。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有豁然开郎的作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啥子呢?" (孟子)说:"(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季新生细毛的末稍,却看差点整车的柴草。
'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差点您的功德,却是为啥子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受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
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和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不同差异?"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知别人说:'我做差点。
'这确实是做差点。为长辈 *** 一下肢体,告知别人说:'我做差点。
'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 *** 肢体一类的事。
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诗经》说:'(做国君的)向自己的老婆与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朋友,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
所以,推广恩德足以使天下安定,不推广恩德连老婆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差点您的好处,这到底是啥子原因呢?称一称,才能了解轻重;量一量,才能了解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和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如何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啥子,(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向,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了解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象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齐宣王说:"象(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差点鱼,却没有啥子后祸;运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 (齐宣王)说。
7. 高中语文必修三需要背的文言文有那些主要有:第二单元4.蜀道难。
.李白5.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6.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7.*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第三单元8.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9.劝学。
.《荀子》10.*过秦论。
.贾谊11.*师说。
韩愈楼主你可以去优酷,土豆搜一些相关的讲解,会更容易理解,另外,巨象网也有这些内容,好像是从其他的网站整合的,相对集中,看你自己挑选了。
8. 高中语文必修三需要背的文言文有那些主要有:
第二单元
4.蜀道难。。。。。。。。。。。。。。。.李白
5.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
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
6.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7.*李商隐诗两首
锦瑟
马嵬(其二)
第三单元
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9.劝学。。。。。。。。。。。。。。。.《荀子》
10.*过秦论。。。。。。。。。。。。。。.贾谊
11.*师说。。。。。。。。。。。。。。。韩愈
楼主你可以去优酷,土豆搜一些相关的讲解,会更容易理解,另外,巨象网也有这些内容,好像是从其他的网站整合的,相对集中,看你自己挑选了。
暮投石壕村文言文翻译
桃花源记 东晋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陶渊明像(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老婆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和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 )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给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给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单人以打鱼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他对此感到特别诧异。又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壹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整齐齐的样子,有肥沃的土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这类景观。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能互相听到。这中间,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着就好像桃源外面的世人。老人与孩子们各个都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村人)看见了渔人,都特别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村人),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预备食物款待他。村里的人传闻来了这么壹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老婆儿女与同县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跟桃花源以外的人不再来往。(村人)问(渔人)今年是啥子朝代,竟然不了解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晋。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知了他们,(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都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后,告辞离去。村里人嘱咐他道:“(大家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渔人)已经出来,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记号。到了郡下,去拜见太守,述说了这番故事。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以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失了方给,不再找到原来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品质高尚的人,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前往。没有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没有探求(桃花源)的人了。
1、重点实词与虚词:缘、穷、然、属、闻、具、足、之、志、规、寻、给、诣。
2、古今异义词:鲜美、交通、老婆、绝境、间隔、无论
3、特殊用法字词:异:意动用法;通:使动用法
4、通字:“要”同“邀”
5、同义词:都:悉-咸-皆-并;邀请:要-延
6、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无人问津
陋室铭 刘禹锡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山不在于(它的)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了;水不在于(它的)深浅,有龙(居住)就显得灵异。这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蔓延到阶前一片碧绿;芳草青色映入门帘一片青葱。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高尚的人,跟我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声音扰乱耳朵,也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就像)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啥子简陋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在于。 名:动词,出名。 灵:灵验,神秘。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灵验了。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斯:指示代词,此:这。 惟,只:只是。 馨:这里指品德高尚。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这屋子的主人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长到,蔓到。
译文: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鸿儒:大儒,学识渊博的人。鸿:通“洪”,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啥子学问的人。
往来:交往、来往,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译文: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学识渊博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姿势浅薄的人。
5、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调:弹奏。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佛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读读佛经。
6、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之:结构助词,关掉句子独立性,不译。
劳:使……劳累。 形:身体。
译文:没有奏乐的音乐扰乱耳鼓,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虽然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8、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即“”“有何陋?”。何:啥子;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译文:(就像)孔子所说:“有啥子简陋呢?”
原文
爱莲说 (北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人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水中与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欢的很多。东晋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欢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空外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香气远播,越发清幽,笔挺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只能在远处观赏,却不能随意地玩弄。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欢,陶渊明之后就很少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欢,同我一样的还有啥子人呢?喜爱牡丹的人,应该很多吧!
明朝有个非常手巧的人名叫王叔远,能够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房屋、器具、角色,以及鸟兽、树木、石头,没有不顺着木头原来的样子SIM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情态。王叔远曾经赠送向我壹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原来刻的是苏东坡坐船游览赤壁。
船重新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粒黍子左右。中间高起并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篛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开着小窗,左右各有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有花纹的栏杆左右比较。关上窗户,就看到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单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有很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在他的右边,鲁直在他的左边。苏东坡、黄鲁直一起看一幅书画横幅。苏东坡用右手拿着书画横幅的右端,用左手轻按鲁直的脊背。鲁直左手拿着横幅的末端,右手指着书画横幅,好像在说啥子话。苏东坡露出右脚,黄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开胸襟露出两乳,抬头仰望,神态表情与苏东坡、黄鲁直不相关联。佛印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并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壹个船工。在右边的人梳着椎形的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肢趾头,好像大声呼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拿着蒲葵扇,左手摸着炉子,炉子上面有个壶,那单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它的上面刻上了姓名,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细小得像蚊子脚,一勾一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篆文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一条船上,刻有五单人;刻有窗户八扇;刻有箬竹叶做的船篷,刻有船桨,刻有炉子;刻有茶壶,刻有书画横幅,刻有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与篆文,刻有文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选择桃核中又长又窄的雕刻成的。咦,技艺也真灵巧奇妙啊。
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角色,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篛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和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和(20)能,②讲信修睦。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⒀,是谓大同⒁ 。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典范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顶尖理想。 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顶尖理想。 3.〔选贤和(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和,通“举”,推举,选举。 4.〔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与睦(气氛)。 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壹个“子”也是动词。 6.〔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7.〔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8.〔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9.〔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共同劳动。 11.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2.〔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3.〔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与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4.〔外户〕泛指大门。 15.〔闭〕用门闩插门。 1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与平的意思。 17.〔不独子其子〕:不单单抚养自己的孩子。子,以……为子 18.故:所以。 19.独:单独。 20.亲其亲:第壹个亲,名词,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21.养:供养。 22.和:通“举”。 23.是:这。 24.终:终老,终其天年。 25.藏:私藏。 26.谓:叫做。 27.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顺承。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顶尖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顶尖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内涵,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壹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壹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编辑本段译文
顶尖的理想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我们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与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宜还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有所长处)。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人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好的)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取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与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因此大门可以不关,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大道之行也①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和(20)能,②讲信修睦。③故(16)人不独(17)亲④其亲(18),不独子其子,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⑤皆有所养(19),男有分,⑥女有归。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⑧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⑨是故谋闭而不兴,⑩盗窃乱贼而不作,⑾故外户⑿而不闭⒀,是谓大同⒁ 。
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礼记·礼运》。《礼记》,儒家典范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礼 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大道,指古代政治上的顶尖理想。 行:施行。 2.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顶尖理想。 3.〔选贤和(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和,通“举”,推举,选举。 4.〔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与睦(气氛)。 修:培养。 5.〔亲〕意动用法,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壹个“子”也是动词。 6.〔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 7.〔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8.〔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 9.〔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 10.〔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共同劳动。 11.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 12.〔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 13.〔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与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 14.〔外户〕泛指大门。 15.〔闭〕用门闩插门。 16.〔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与平的意思。 17.〔不独子其子〕:不单单抚养自己的孩子。子,以……为子 18.故:所以。 19.独:单独。 20.亲其亲:第壹个亲,名词,以……为亲人;第二个亲,父母。 21.养:供养。 22.和:通“举”。 23.是:这。 24.终:终老,终其天年。 25.藏:私藏。 26.谓:叫做。 27.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顺承。 注: 一、“大道”“大同”都属于特殊概念:“大道”,政治上的顶尖理想,指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或真理,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顶尖阶段,也可以有种种解释。这一类字眼是不能翻译也是译不好的。 二、有些词语在一定语境中往往具有特殊内涵,如“归”指女子出嫁,但在“男有分,女有归”这句话中就有了“及时婚配”的意思;“亲”有亲近义,但“亲其亲”跟“子其子”是对文,前壹个“亲”就有了“奉养”义,后壹个“亲”就专指父母了。 三、文中凡能直译的语句一概用直译,但也有一些地方用了意译。
编辑本段译文
顶尖的理想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我们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与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单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宜还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有所长处)。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年幼丧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身有残疾的人都能得到社会的供养。男人都有职务,女子都能有(好的)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去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取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与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因此大门可以不关,这就是所说的理想社会
1. 开头是 暮投石壕村的文言文 题目是啥子
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 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 老妇离家看。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 惟有乳下孙。
孙有母未去, 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 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 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 独和老翁别。
杜甫的诗近于白话,想必应该看的懂吧,不用翻译了吧
算了,既然找到了翻译,就向你吧:
译文
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应征防守邺城。壹个儿子捎了信过来,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刚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了。家中再也没有男丁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孙子还在,他的妈妈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回兵营去走。 抓紧去应征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预备明天的早饭。”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哭泣抽咽。 (诗人)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头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2. 石壕吏文言文翻译(杜甫诗)译文
日暮时投宿石壕村,夜里有差役来强征兵。老翁越墙逃走,老妇离家应付。差役喊叫得是那样凶狠,老妇人啼哭得是那样悲伤。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参与邺城之战。其中壹个儿子捎信过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在,他妈妈还没有离去,但进进出出连一件完好的衣裳都没有。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预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逐渐消失,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泣声。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和返回家中的那个老翁告别。
3. 石壕吏翻译成现代文,就原文,直接翻译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有官吏在夜里来捉人。老头**逃走了,老妇走出去查看。
官吏吼叫得是多么的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的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对官吏说道:“我的三个儿子去驻守邺城,大儿子叫人捎了书信,另外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完结了。家中再也没有其他人了,只剩下还在吃奶的小孙子。他的妈妈还没有离开,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但)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军队预备第二天的早饭。”
到了深夜,说话的声音没有了,好像听到有人低声地哭。 天亮登程赶路的时候,只同那个老人告别
4. 《石壕吏》的翻译..翻译:傍晚我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得是多么得愤怒,老妇啼哭得是多么得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道:“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与围困邺城之战。其中壹个儿子托人捎了信过来,其中两个在最近的战争中才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啥子男人了,只有个吃奶小孙子。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套完整的衣服。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从您夜里走。 抓紧去河阳服役,今年还赶得上做早饭。”
深夜说话的声音已经消失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和逃走过来的老翁告别。
赏析: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它最显著的艺术特色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首诗一百二十个字,叙述了壹个完整的经历,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也无议论的话,但却通过叙事抒了情,表达了心中义愤。其次,诗写得很精炼一览,前后照应,意见言表。诗的开头部分与结尾部分都写得很简练,重点放在中间部分,其中心是老妇的申诉,写得具体详细。如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写投宿 ,只说“ 暮投石壕村”,没有写当时的情景,而后随着情节的发展,很自然地了解是宿在老妇老翁家。又如只写“老翁逾墙走”没写他何时归来;只写“ 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但读到那句照应开头,结束全篇的“独和老翁别”一句,就完全领悟到:当“夜久语声绝”之后,老妇就被带走了,老翁也恐怕就在差吏走了之后才回到家的。诗中老妇人的形象,主要是通过她的诉苦来完成的,刻划得栩栩如生。其他人如投宿者、差吏、老翁、儿媳等角色形象,虽着墨不多,但都很鲜明,向人留 下了深刻的印象。
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安庆绪于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邺城之下。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征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用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史"之誉。然而诗人并非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审视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住了战乱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突袭捉人,也只能带走一位老妪;潼关吏正加紧修筑城防;新婚的老婆含泪送别新郎;"子孙阵亡尽"的老人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和谁告别。战争向人民带来的苦难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悲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妪、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富于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这些普通人朴实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人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吏捉人充军。诗歌用素描的手法,清晰如画地再现了诗人的这次亲身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征。诗人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多么不平常的时期!"吏呼一何怒"和"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样一位老妇,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或许是那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5. 《石壕吏》翻译《石壕吏》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离家看。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和老翁别。 《石壕吏》译文 傍晚投宿于石壕村,在夜里有官吏来捉人。
老翁**逃走,老妇走出去应对。 官吏喊叫的声音是那样凶,老妇啼哭的情形是那样凄苦。
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三个儿子都服役去参与围困邺城之战。其中壹个儿子托人捎了信过来,其中两个最近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暂且偷生,死的人永远逝去。家中再也没有啥子人丁了,只有个吃乳的小孙子。
因为有小孙子,所以儿媳妇没有离开这个家,但进进出出没有一条完好的裙子。老妇我虽然身体衰弱,请允许我跟丛您夜归。
抓紧应付河阳需要的劳役,今年还赶得上做早炊。” 入夜说话的声音也已经消失了,但好像听到低声哭泣抽咽。
天亮后我继续赶前面的路程,只能和逃走过来的老翁告别。 希望我的解答能帮你化解问题!!!1.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2.石壕村:今河南三门峡东南。 3.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傍晚。
4.投:投宿。 5.逾:越过;翻过。
6.一何:多么。苦:凄苦。
7.前致词:走上前去(对差役)说话。 致:对。
说。
8.邺城:即相州,在今河南安阳 9.戍:防守 ; 念shu的第四声 10.附书至:捎信过来。 新:最近 11.且偷生:苟活。
且:苟且;姑且。 12.长已矣:永远完了。
已:已经,这里引伸为完结 13.乳下孙:还在吃奶的孩子。 14.去:离开,这里指改嫁的意思。
15.完裙:完整的衣裙。“裙”古代泛指衣服,多指裤子。
16.老妪:老妇人。请从吏夜归:请让我今晚跟你一起回营去。
犹得:还能够。妪:念“yu”的第四声。
17.河阳:今河南省孟县,当时唐王朝官兵和叛军在此对峙。 18.请从:请求跟从。
从:跟从,随从的意思。 19.夜久:即“半夜”的意思。
20.绝:断绝,没有。 21.幽咽:不出声的哭泣。
22.登前途:前面的路。 23.闻:听。
24.犹得:还能够。 25.应:应征。
26.独:惟独,只有 27.新:最近。 28.已:停止。
这里引申为完结。 29.偷生:苟且活着。
30.更无人:再没有别的(男)人了。 31.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2.走:逃跑。 33.室中:家中。
34.更:再。 35.衰:弱。
36.从:跟随,跟从 37.犹得:还能够 38.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望对你有帮助,O(∩_∩)O谢谢!。
6. 求杜甫诗三首的原文加翻译望岳暮投石壕村望岳 杜甫 原文:岱宗夫怎么?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最强,概括众山小。译文:巍峨的泰山,究竟怎么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秘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春望 杜甫 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季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考虑,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石壕吏 杜甫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离家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和老翁别。译文:(作者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离家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作者我)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壹个儿子捎信过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老妇我)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妈妈还没有离去,(他妈妈)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预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诗人)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老妇已经被抓去服役了)。
7.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原文: 石壕吏 作者杜甫 朝代唐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离家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和老翁别。 译文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离家查看。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壹个儿子捎信过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妈妈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预备早餐。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季,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
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篇不朽的诗作。